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新余市优化投资环境规定

时间:2024-07-23 00:23:3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8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余市优化投资环境规定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


新余市优化投资环境规定

新余市人民政府
2004121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优化投资环境,保障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优化投资环境,是指行政机关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公正廉洁的服务,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投资环境。
第三条 本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行政机关,包括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所属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在本市实施垂直管理的部门,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
第四条 优化投资环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五条 加强优化投资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形象大使”的氛围,促进本市经济快速发展。
第六条 努力提高外商政治待遇,为其参政议政提供广泛机会。
第二章 政务信息公开
第七条 下列政务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
(一)规范性文件、政策措施;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政府预算;
(三)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规划及其有关重要事项;
(五)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六)各项优惠政策;
(七)招商引资推介项目和重大经济贸易活动信息;
(八)政府采购信息和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信息;
(九)土地使用权出让信息;
(十)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
(十一)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程序以及有关减免的规定;
(十二)举报投诉的方式、方法以及受理机关;
(十三)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第八条 政务信息可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根据其内容,也可采取以下形式公开:
(一)政务通报会、新闻发布会;
(二)政务信息公开栏、电子屏幕、触摸屏;
(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四)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形式。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索取书面信息资料的,有关机关应当提供。行政机关提供信息或者资料,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 诚信建设
第十条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由人事部门组织开展行政机关、公务人员信用评定工作,推行公务员信用承诺制。
第十一条 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政府法制办、市合作办、市外经贸局、市工商局、市经管委等单位配合,于每年年底对本市各级政府制定的对外商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各单位与外商所签合同约定给予优惠的条款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二条 工商、税务等应按照企业信用指标,逐步建立起企业信用档案,实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并设立企业信用指标网页,定期披露企业信用状况信息,对典型案例予以曝光。
第十三条 税务部门应定期公布诚信纳税企业名单,除专项检查外,列入诚信纳税名单的企业,原则上不对其进行日常税务检查。
第十四条 确因正常检修须停水、停电的,应提前3天告知相关企业。对无故停水、停电或采取其他不正当行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由有关职能部门或监察机关严肃处理,追究当事人及其单位领导的责任,造成损失的应予以赔偿。
第四章 行政执法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履行公务时要求企业派车接送,接受企业宴请,提出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行为;
(二)向企业摊派钱物,或者为企业指定中介、商业保险等服务;
(三)强迫企业订购书刊或者音像制品;
(四)要求企业报销不属企业开支的费用,索取或者收受企业财物;
(五)利用职权向企业借款、借物,推销商品,或者强迫企业为他人提供担保;
(六)以招商引资或考察等为名,要求企业出资或陪同旅游观光;
(七)未经价格主管部门依法核定,以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评比、培训、学习为名,向企业收费或变相收费;
(八)利用职权要求企业提供招商引资证明;
(九)为单位、个人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在其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得任意设定行政限制行为。企业或者个人的行为,凡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不受行政机关追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
第十七条 外商企业的工作和生活用车,凡手续齐备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及时核发证照。持有外国或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驾驶证的投资者,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驾驶证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及时办理。投资者车辆正常行驶时,不得拦阻检查,更不能随意扣留。投资者轻微违章只纠不罚。
第十八条 外商企业在市区内向本市有关行政机关求助的,该机关应及时(紧急情况在20分钟内)赶赴现场并视情处理;如在外地遇紧急情况向本市有关行政机关求助的,该机关应当在24小时内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如有必要,应尽快赶赴当地,帮助其解决困难。
第二节 审批办证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在集中办证场所免费提供《办事指南》。《办事指南》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批项目和依据;
(二)申请条件;
(三)申办程序;
(四)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份数;
(五)办结时限;
(六)收费标准及依据;
(七)申请书示范文本;
(八)投诉、监督方式;
(九)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
第二十条 接待咨询投资、申请办证事项的工作人员,对属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咨询事项,应予以答复;咨询人要求提供相关书面材料的,应当提供;对不属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告知咨询人向有关行政机关咨询。
第二十一条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同一审批事项,按照“一家受理、转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要求,在集中办证场所实行统一审核、统一回复、统一发证,有关事宜由经济环境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
有关机关应当按时参加联合审批和现场联合勘察,及时反馈意见。主办机关应当组织有关行政机关制定办事规程。
对没有终审权,需报省审批的项目,由相关部门在3个工作日予以初审,并向上级申报。
第二十二条 在经济环境管理机构建立投资绿色通道。凡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和所有外资企业,其企业设立和建设项目涉及的审批办证事项均由投资绿色通道服务体系无偿代理。
第二十三条 外商来本市投资,首先接触洽谈的地区、部门或单位对该项目必须实行全方位跟踪服务,以外商投资落户本市为原则,先接洽、后分工,先引进、后规范,先办理、后完善。重点外来项目,要确定专门工作班子跟踪服务,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帮助解决项目报批、建设及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在派驻集中办证场所的工作人员中指定1人为首席代表。对进驻集中办证场所办证的事项,原则上均应委托首席代表审批、审签。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批、审签的,该行政机关的有关负责人应当每周不少于1天,定期到集中办证场所进行审批、审签。具备条件的,可以由进驻集中办证场所的人员先行审批办证,再由行政机关有关负责人事后进行补审、补签。
进驻集中办证场所办证的事项办结后,必须在集中办证场所统一送达有关证书。
第二十五条 申请设立企业,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其条件和法律责任。
企业在法定筹办期届满时,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对企业筹办情况进行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关证照;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
第二十六条 凡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审批办证事项,有关机关应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办理。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3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第三节 行政检查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管理工作需要,制定对企业的年度行政检查工作计划。
同一行政机关对同一企业的年度行政检查,除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税收和环境保护外,不得超过一次,上下级行政机关对同一企业不得重复检查。
年度行政检查工作计划应当包括检查范围、对象、事项、依据、时间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对企业的年度行政检查工作计划应当在上年十一月底报经济环境管理机构。经济环境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合法、精简的原则进行审核和协调,能够合并的,应当合并,能够联合检查的,应当联合检查,并报政府领导批准后于十二月底以前批复。
行政机关需要对年度行政检查工作计划进行调整的,应当报经济环境管理机构,经济环境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7日内予以批复。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批复的年度行政检查工作计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 因举报而进行的行政检查,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持有本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检查批准文书,并在检查结束后5日内报经济环境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条 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行政机关组织的集中统一的行政检查,按照统一部署进行。
第三十一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检查,应当有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并出示行政执法证;按照年度行政检查工作计划实施行政检查的,还应当出示经济环境管理机构的批复文件。
实施行政检查时,行政检查人员应当如实填写行政检查登记簿。违者,被检查企业有权拒绝检查,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经济环境管理机构举报。
行政检查登记簿由经济环境管理机构统一印制并免费发送企业。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检查时,需要抽取样品进行检验、检测、检疫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得以检查为名,违规抽样。
受委托的检测、检验、检疫中介机构适用前款和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所需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
第三十三条 行政检查一律不得收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企业确有违法行为需给予罚款处罚的,应当由企业到指定的银行缴纳。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依法实施日常行政管理,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节 行政收费
第三十五条 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或者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企业收取其他费用。对收取其他费用的,企业有权拒绝缴纳。
第三十六条 市财政局、物价局应当编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并向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者征收标准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公布。
第三十七条 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取得《收费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 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规定的项目、范围、期限和标准收费;
(二)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三)出示收费依据,填写《收费登记卡》。
《收费登记卡》由市物价局统一印制,免费发送企业。
第三十九条 由市财政局、物价局制订审批办证的收费核查表。收费核查表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收费部门;
(二)收费项目和范围;
(三)收费依据;
(四)收费标准以及有关减免的规定;
未列入收费核查表的收费,申请人可以拒缴。
在集中办证场所审批办证项目的收费,由收费部门在集中办证场所开具缴费通知书,申请人凭缴费通知书向银行缴纳。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对企业的收费不得采取强制措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节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不得下达罚款指标。
第四十三条 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控制范围和时限。
第五章 责任
第四十四条 在经济环境管理机构设立“经济环境110”(即投诉中心),实行24小时受理外商举报、投诉。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的投诉事项,受理后应立即进行协调、处理。需转有关单位办理的,有关单位在接到交办通知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并将办理结果答复举报、投诉人;对重大举报、投诉案件,办理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五条 建立企业周边环境治理实行责任制。凡发生哄抢企业财物,滋扰、冲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强揽工程、强行装卸和收取保护费等违法行为的,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主要领导必须在一小时内赶赴现场进行妥善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因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追究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监察机关、经济环境和招商管理机构每年应当不少于三次召开外商座谈会,听取外商意见,回答外商咨询。
第四十七条 由市监察局牵头,经济环境管理、招商、新闻等单位配合,每年组织一次由外商参加的政务环境评议活动,对全市所有行政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及社会公益服务单位进行评议。
第四十八条 城区所有医院应当设立外商服务窗口,外商无需挂号可直接就诊,并可先求诊后缴费;根据病情需要或外商要求,医疗单位还应当派员上门医诊。外商子女就学享有择校权,并免收择校费等一切额外费用。
第四十九条 投资者和企业认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违法的,可以提出审查建议。受理审查建议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投资者和企业认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可以向政府法制机构或者行政机关、经济环境管理机构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或者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五十条 应当向社会公开的政务信息未公开或者公开的政务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上级行政机关应当责令该政务公开机关公开或者改正。因政务信息未及时公开或者因公开的政务信息不完整、不准确,造成重大影响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视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并视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不提供书面信息资料的;
(二)不接待、不答复咨询人的咨询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审批办证申请不予受理的;
(四)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书面告知申请人应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五)对审批办证作出不予批准决定未书面说明理由的;
(六)不按时参加联合审批和现场联合踏勘或者不反馈意见的;
(七)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并视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一)超越职权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年度行政检查计划未报经济环境管理机构审核协调或者未按照行政检查计划实施检查的;
(四)行政检查未按照规定登记的;
(五)下达罚款指标的;
(六)向企业摊派的;
(七)为企业指定中介服务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的,或者要求企业在指定的媒体发布广告的;
有前款第(六)项行为的,应当责令退还、退赔。
第五十三条 限制外地个人或企业到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或者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市市场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视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限期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并视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五条 行政机关收费、罚款不使用专用票据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财政部门责令改正,收缴、销毁非法单据,并视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接受宴请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由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退赔。
第五十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视情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规定达到3次的,由政府法制机构收回其行政执法证。
第五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履行职务,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六十条 本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春节假日后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春节假日后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安委办明电〔200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春节假期已经过半,在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据调度统计,2月6日至9日(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三)春节假期前四天,安全监管总局共接报较大生产安全事故8起,死亡34人,与2007年春节假期同期(正月初一至初四)相比,事故起数减少3起,死亡人数减少2人。没有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安全事故。春节假日后期及一段时间,春运将进入返程高峰,各类交通运输压力增大;救灾工作持续紧张进行,煤炭、铁路、电力等行业安全生产任务依然艰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继续高度重视,毫不松懈地做好春节假日后期的安全生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继续抓好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加强对春节假日期间坚持生产的煤矿、非煤矿山、冶金、危化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和引导企业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应对停电措施,严格领导干部带班下井等各项制度,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防“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严密防范重特大事故。

  二、做好企业节日放假、停产检修复产安全保障的准备工作。各产煤省(区、市)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节后复产工作的要求,摸清煤矿复产情况,排出分批复产计划,制订复产验收工作方案,严格验收标准,规范验收程序,逐矿进行验收,达到验收标准的煤矿方可复产。特别是对停电停产的煤矿,复产前必须由救护队排放瓦斯,排水达到正常,井下设施经检修达到完好。要加强对煤矿、非煤矿山复产的监管监察,严防未经复产验收擅自恢复生产。

  三、切实做好抗灾救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各地区要加强电网抢修期间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科学合理安排抢修进度,妥善安排抢修力量,加强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安全管理,完善应急措施,严防融冰过程中倒塔、断线事故发生,确保电网抢修施工安全。要督促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制定安全措施,加强企业自备发电设备和内部电网的运行维护,密切监控瓦斯和井下水位,一旦停电停风要立即撤出井下作业人员。要针对气温回升、冰雪融化的情况,做好坍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严防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四、加强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烟花爆竹等安全监管工作。各地区要根据客流量和冬季气候特点,合理安排车次、船期、航班,落实各类强化应急措施,确保旅客出行安全。要加大交通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客运企业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禁车船超载、超限,严格禁止乘客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登车(机、船),确保春运安全。要加强车站、码头以及商(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避免发生人员踩踏等恶性事故。继续加强烟花爆竹燃放、销售、储存等环节的安全监管,防止伤亡事故发生。

  五、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继续严格执行调度值班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制度,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紧急情况,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抢救和妥善处置,并按程序及时、如实上报。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二○○八年二月十日

关于解决国营华侨农(林)场重新调整安置归侨、难侨的劳动指标及户口、粮食供应关系等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劳动人事部


关于解决国营华侨农(林)场重新调整安置归侨、难侨的劳动指标及户口、粮食供应关系等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财政部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劳动人事部、公安部、商业部、财政部关于解决国营华侨农(林)场重新调整安置归侨、难侨的劳动指标及户口、粮食供应关系等问题的通知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26号),切实做好华侨农(林)场对部分归侨、难侨(含其子女,下同)重新调整安置工作,现就解决华侨农(林)场重新调整安置归侨、难侨的劳动指标及户口、食粮供应关系转移等问题

通知如下:
一、根据中发〔1985〕26号文件,华侨农(林)场“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使农场的土地经营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尽可能多的归侨、难侨逐步从土地或农场分离出来,分别进入社会各个产业行列,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精神,决定在一九八六、一九八七
两年内,对华侨农(林)场部分归侨、难侨重新进行调整安置。调整安置的对象和范围:
(一)有特殊专长,现在华侨农(林)场未能按专业对口安置,需要重新调整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安置的归侨、难侨;
(二)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近期内撤销的华侨农(林)场,需在本省、自治区范围内重新调整安置的归侨、难侨;
(三)有条件离职到城镇或其他地方投亲靠友、自谋职业,经签订合同,不再返回华侨农场的归侨、难侨;
(四)结合华侨农(林)场产业结构调整,原从事小商、小贩、小手工业、渔业等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到乡镇企业或其他地方安置的归侨、难侨。
二、对符合上述重新调整安置条件的归侨、难侨,调整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安置的,劳动指标由劳动人事部年底核认;调整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安置的,劳动指标由省(区)劳动部门安排解决。
三、在一九八六、一九八七两年内,华侨农(林)场重新调整安置归侨、难侨人数计划三万人,其中:广东一万三千五百人,广西八千人,福建五千二百人,云南三千人,江西二百人,吉林一百人。
一九八六、一九八七两年内,调整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安置的归侨、难侨,控制在一万人以内,其中:广东四千五百人,广西二千三百人,福建一千八百人,云南一千二百人,江西一百人,吉林一百人。
一九八六年计划调整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安置的归侨、难侨,预安排五千人,其中:广东二千二百人,广西一千二百人,福建九百人,云南六百人,江西五十人,吉林五十人。
省(区)劳动人事部门,在上述控制指标内,可根据各华侨农(林)场实际调整安置归侨、难侨人数,核拨劳动计划指标,并报劳动人事部备案。
四、对符合第一条规定,调离华侨农(林)场易地安置的归侨、难侨(包括按规定随迁的家属),接受安置地区的公安、粮食部门凭省、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局)出具的调整安置证明和调入地市、县以上的组织、劳动人事部门的接受安置证明,准予办理入户手续和城镇粮食供应关系。

对跨省(区)调往市、镇安置或投亲靠友、自谋职业的归侨、难侨,由调出省(区)侨办事先与安置地区侨办联系落实后,凭调入省、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局)出具的证明,当地公安、粮食部门准予办理入户手续和城镇粮食供应关系。
五、在中发〔1985〕26号文件下发之前,华侨农(林)场的归侨、难侨及农场职工(含其子女)已被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及中外合资企业录用,但户口及粮食供应关系仍未解决的,凭省、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局)出具的调整安置证明及录用单位所在地市、县以上的劳动人事
部门出具的录用证明,当地公安、粮食部门准予办理入户手续和城镇粮食供应关系。
六、除上述重新调整易地安置的归侨、难侨外,仍留在华侨农(林)场的职工(含归侨、难侨),今后,因工作需要被调往城镇或符合条件离休、退休、退职安置在城镇的,凭调入地、市、县以上组织、劳动人事部门的调动证明或地、市、县以上劳动、人事部门同意安置的证明(跨省
(区)调动、安置的,凭省(区)级组织、劳动人事证明),当地公安、粮食部门准予办理入户手续和城镇粮食供应关系。
华侨农(林)场职工的子女因升学(指中专、技校)需要迁移户口、粮食供应关系的,凭学校录取证明准予办理入户手续和城镇粮食供应关系。
七、华侨农场种植橡胶专项补助粮,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核减上交粮食或增加返销粮食指标,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国家核定的粮食购销包干指标内统筹安排解决。
八、对上述重新调整到城镇安置的归侨、难侨增加的粮、油差价补贴以及副食(肉价)补贴,按现行财政体制负担。
九、各地公安部门对华侨农(林)场的归侨、难侨要求出国,并可能取得前往国入境签证的,均可批准;要求去港、澳地区定居的,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批准。



1986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