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产品责任主体及归责原则探析/姚建军

时间:2024-06-28 18:13:1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6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我国传统上对于债的发生原因主要有合同、侵权、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等四种,在这四种债的发生原因中,合同与侵权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占绝对性的比例。从这一意义上讲,侵权责任法自然属于我国债法领域内的基本大法之一,其与合同法共同构成我国债权基本法的主体,并与民法通则及物权法共同构成了民法的主体,为我国进一步制定统一的民法典奠定了基础。与合同法制定时以当时已有的三大合同法为基础及《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作为参考蓝本相似,我国侵权责任法也是以现有散见在民法通则及各个单行法、条例或司法解释中的规定为基础,参考各国最新的立法例而制定,由此既体现了对我国已有法律规范的传承,保证了法律制度的延续与相对稳定,又体现了对最新立法成果的吸收。本文结合侵权责任法基本保留的产品责任现有规定及待探讨之问题进行探析。

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一、四十二条规定,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为生产者与销售者,这一设置与产品质量法相同,两法对此规定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将产品责任主体设定为生产者和销售者,符合各国的立法通例,也符合我国司法实践,但侵权责任法延续产品质量法的做法所产生的问题是,其没有对产品质量法实施以来我国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予以明确,这至少包括对于“生产者”,产品责任的主体是否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商;对于“销售者”,产品责任的主体是否包括中间供应商。生产者包括最终产品的生产商没有争议,但我国产品质量法中的“生产者”是否包括原材料及零部件生产商,产品责任理论界及司法实践均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将原材料及零部件生产商纳入生产者范畴是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立法的通例,根据《欧盟产品责任指令》第三条,生产者包括:(1)制造人,含成品制造者、原材料生产者和零部件制造者;(2)准制造人,在产品上标明自己是该产品生产者的人;(3)进口商,指在商业活动过程中以销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销为目的将产品输入共同体市场的人;(4)供应者,在不能确定生产者的情况下,产品的供应者视为生产者。

为有利于保护受害人,一些国家将原材料或者零部件生产商纳入“生产者”的范围,允许受害人起诉零部件生产商。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最终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成型产品的生产者)对于产品质量有着最终的控制能力,因此生产者应当局限于最终生产者而不包括原材料或者零部件的生产商,正如有学者所述:“产品的最终生产者是产品的‘生产者’: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出发,原则上以该产品的最终生产者为生产者。而提供配件、原料的厂家一般不属于该最终产品的生产者。之所以确定最终生产者为产品责任上的‘生产者’,是因为它对于产品的质量有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控制力。”司法实践中,存在受理受害人起诉零部件生产商的案例,著名的当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包头空难产品责任案,该案受害人家属同时起诉了飞机制造商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失事飞机发送机生产商通用电气公司,即同时起诉了最终生产商与零部件生产商。这表明司法实践对于“生产者”包括零部件生产商的认可。

对于我国产品责任中的“生产者”是否应当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生产商,笔者的观点是从更好保护受害人利益出发,无需对此进行硬性排除,可由受害人进行选择。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产品往往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零部件之间的结合方式也将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即使确定缺陷由某个零部件产生,但如果选择零部件生产商作为被告,则还涉及缺陷产生是归咎于零部件生产商还是最终产品生产商生产过程中等问题,对于受害人而言无疑增加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仍会倾向于选择最终产品生产商。因此,确认“生产者”包括零部件生产商并不会对现有产品责任司法实践带来太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论述对此予以肯定,认为我国产品责任诉讼中的生产者应指广义的生产者,包括零部件制造者和成品制造者。

对于产品责任中的“销售者”是否包括中间销售者(如中间批发商),还是局限于最终销售者(直接向消费者等最终用户销售产品的主体),我国产品责任理论及实务界的认识比较统一,认为应当包括中间销售者。实践中大量存在法院受理受害人将中间销售者作为被告的案件,如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受害人诉马自达公司产品责任案,该案中受害人同时起诉了产品的生产者、总经销商和零售商。这同样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论述的支持。

因产品缺陷而导致损害的事件中所涉及的其他主体还包括运输者、仓储者等。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基本延续了民法通则的思路:运输者、仓储者并非直接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而是在生产者、销售者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后,对其进行追偿。

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责任关系

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外承担产品责任,侵权责任法基本采纳了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然而,这种“可以……也可以”的表述却没有明确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责任关系。在产品责任中,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究竟是连带责任关系,选择关系,还是其他某种责任关系?换言之,受害人是否可以同时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对于该种起诉,法院是否受理?如果受理,法院应如何确定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对此,我国侵权责任法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审判实践中法院对于受害人同时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几乎均会受理;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责任承担,或者直接判决“被告……”即不区分生产者与销售者各自的责任,不对两者之间的责任予以描述,或者直接确定其为连带责任。对此,理论上也有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属于连带责任关系,还有观点认为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受害人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应择一行使请求权;部分学者尽管未对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责任关系予以界定,但明确否定其为连带责任,认为作为民事责任最严厉的一种责任,连带责任必须要有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为依据。除此之外,不能为当事人设定连带责任,因此,受害人应择一行使请求权。

笔者认为,将产品责任中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不真正连带关系较为妥当。基于此,受害人对于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为选择关系。需说明的是,这一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法院审理产品责任案件的做法,在受害人同时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为自己的索赔提供保障,原告往往倾向于同时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法院应进行释明,而不再像以前一样,笼统的进行审理和判决。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下我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并没有变化。尽管立法过程中对产品责任应适用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过错责任、过错推定等)存在争论,但最终仍确定产品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并不影响产品责任的成立,这体现在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三条,只要涉案产品存在缺陷,受害人遭受损害及涉案产品缺陷与损害存在因果关系,产品责任即可成立。正如有学者所述,无过错责任能够兼顾救济权利、补偿损失与惩罚侵权的功能,体现补偿功能、预防损害的功能以及实现实质正义的功能,这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产品责任立法的总体趋势,也是中国产品责任多年实践证明正确并且能够顺利实施的制度,侵权责任法自然没有必要改变。

当然,对于销售者而言,也存在过错责任。事实上,在产品责任中,包括两个层次的责任,其一为生产者、销售者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通常所谓的“中间责任”;另一种为生产者、销售者承担了“中间责任”后对责任方的追偿,即“最终责任”。产品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是指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对外就受害人承担责任而言属于“中间责任”。在对外承担责任后进行内部追偿就是进行通常所谓“最终责任”的追究时,对于销售者则适用过错原则。基于这一点,亦有学者将我国产品责任制度称为二元归责原则制度。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的通知

工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的通知
工商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南京、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把清理整顿公司作为当前的一项中心任务。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类公司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清理整顿的重点是一九八六年下半年以来成立的公司,特别是综合性、金融性和流通领域的公司。在这之前成立的公司,问题严重的也要进行清理整顿。通过清理整顿,主要解决公司
政企不分、官商不分、转手倒卖、牟取暴利等问题,进一步明确经营方针、经营范围,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调查了解本地区各类公司的情况,着重查明公司是不是政企不分,是不是党政机关或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是不是有党政干部或离休、退休干部在公司兼职、任职;是不是从事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耐用消费品等违法活动;经营范围是不是符合政策规
定;注册资金是不是落实,等等。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各类公司清理整顿的重点。
三、这次清理整顿公司要坚持一般清理和重点整顿相结合,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原则。对自查或抽查后的各类公司,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结合一九八八年度年检和贯彻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工作,换发营业执照。作为重点进行整顿的公司,整顿后需要保留的,要
重新办理登记。验收时,要严格按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重新核定公司的经营范围、名称、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等登记注册事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对于重要生产资料、紧俏耐用消费品和其它国家规定专营的品种,要按规定核定,非专营单
位不得经营;对尚未与党政机关脱钩的公司,要限期办理脱钩手续,逾期不办的,吊销营业执照;公司中有党政机关的干部或县以上机关的退(离)休干部兼职、任职的,要限期辞去职务或办理有关手续,违者不予核发或换发营业执照。
四、新成立公司,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严格审批程序。在清理整顿期间,对商业性公司的审批要从严掌握。对从事生产加工、科技开发的公司,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予以审批。未经行业归口部门或体改委(办)、计经委审查同意的,不予核准登记。
五、清理整顿公司的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配备专门班子并有一名局长抓这项工作。要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互通情况,并且加强调查研究,正确掌握政策界限。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在明年一月十日以前将清理整顿公司的有关情况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988年11月1日

关于印发《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株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株政办发〔200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
《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三月一日
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暂行办法

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合理确定工业园区考核内容和标准,根据株发[2005]6号《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特制定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暂行办法。
一、成立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黄兰香任组长、副市长翟笃培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企促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招商局、市环保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由王建敏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暂行办法的考核范围是:栗雨(欧洲)工业园、田心高科园、董家塅高科园、醴陵陶瓷工业园区、金山民营科技工业区、建宁经济开发区、渌口经济开发区、茶陵经济开发区、攸县攸州工业区、炎陵县九龙工业小区等10个工业园区。
三、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为:
(一)园区工业增加值:指凡在园区注册的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总额。
(二)园区投资总额:指园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上缴税收:指园区范围所有企业上缴的国税和地税总和。
(四)利用外资:指园区内引进境外资金和市外资金到位总额。
(五)环境保护: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指园区内工业企业废气、废水、废渣均达标排放。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执行率指园区内环保分类管理名录中应进行环境保护审批的项目和企业的执行情况。
(六)园区运行情况报告:指国家、省、市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规定上报的定期统计报表和情况汇报。
具体考核目标由各园区提出初步方案,经市发改委审核后,报市考核领导小组批准下达。
四、株洲市工业园区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见附表。
五、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程序:
(一)由各工业园区按目标考核内容填报,直接报送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
(二)由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招商局、市环保局等部门核实各工业园区目标考核指标,并提出相关审查意见。
(三)由考核办公室对园区实际完成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并将综合考核结果报领导小组审批。
六、株洲市工业园区目标考核的作用:
(一)根据园区目标考核结果,对市级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提出初步安排方案,报市政府研究决定。
(二)市人民政府对考核结果进行排名通报,并对排名前三位和排位上升大的园区给予表彰奖励。
(三)园区目标考核结果列入地方政府和园区主要负责人年度政绩考核评比内容。
七、对园区目标考核中弄虚作假的取消当年评先获奖资格。相关责任人则由市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八、本办法由市发改委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主题词:经济管理开发区考核办法通知